2025年08月07日08:26 來源:中國軍網222
1928年春,國民黨當局實行“焦土”政策,對革命根據地展開瘋狂“圍剿”,廣東東江地區革命形勢急轉直下。由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部分官兵改編的紅二師、紅四師,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下損失慘重,至同年秋,紅二師僅存140余人,紅四師也隻剩200余人、180余支槍。面對嚴峻形勢,黨中央作出“出港”指示,決定將紅軍骨干轉移至香港,以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廣東省委隨即指示海陸紫特委成立遣送紅軍出港委員會,護送紅軍官兵至香港安置。這一艱巨任務,最終落在共產黨員高維全及其領導的雁湖村交通情報聯絡總站。
雁湖村,這座位於廣東惠州的海邊村落,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它位於稔平半島,南臨大亞灣,陸路連接廣汕公路,東接海豐、汕頭,西通平山、白花、寶安,依山傍海,便於隱蔽轉移。不僅如此,雁湖村還具有深厚的革命底蘊。早在1923年10月,雁湖村就成立了稔平半島第一個農會組織——雁湖村農會,高維全任會長。1928年夏,中共廣東省委在此設立交通情報聯絡總站,高維全任總站長,下設10個分站,負責惠東、海豐、陸豐、紫金及香港的交通情報工作,成為東江革命斗爭的“神經中樞”。
為確保轉移安全,高維全與省委特派員李濤等人經反復研究,制訂了“四步走”護送方案:首先從海陸豐出發,在交通員護送下經偏僻山徑到吉隆塘肚﹔接著至稔山仙水塘,穿過蓮蓬公路等抵達雁湖村﹔然后在雁湖村住宿一晚,准備干糧﹔最后出發至大鵬灣上船。此外,每批紅軍出港,雁湖村均要有一至兩名戰士隨行掩護。
1928年10月,首次護送拉開帷幕,轉移的是一批紅二師官兵和文化名人,其中傷重的紅二師黨代表顏昌頤是重點護送對象。顏昌頤曾參與領導南昌起義,在海陸豐戰斗中多次負傷,此次受傷急需救治。在雁湖村戰士的精心安排下,這批紅軍順利抵達香港。
隨后,第二批轉移的是紅二師部分官兵及紅四師中的數十名國際友人。廣州起義時,有200余名國際友人參加,其中不少隨紅四師轉戰海陸豐。紅四師師長徐向前要求盡快轉移他們,聯絡總站高度重視、周密部署,成功完成了任務。
第三批轉移的是紅二師師長董朗及20余名戰士。董朗是黃埔軍校一期生,歷經諸多戰斗,功勛卓著。護送隊伍在雁湖村休整一夜,次日清晨在高維全的護送下安全出港。
1929年1月,第四批護送任務展開,此次轉移的是紅四師師長徐向前、黨代表劉校閣等官兵。考慮人員較多,為降低風險,隊伍分兩路行動。其中,徐向前一路經惠樟公路秘密乘車至樟木頭,再乘火車抵港。另一路劉校閣等10余人,因意外未能及時與交通員取得聯系而誤入惠州城,不幸被捕犧牲。這次事件令聯絡總站的同志們痛心疾首,同時更加謹慎以確保后續任務萬無一失。
1929年3月,最后一批紅軍安全轉移。
在革命低潮之際,雁湖村交通情報聯絡總站歷經艱辛,共安全轉移200余名紅軍官兵和國際友人,圓滿完成黨中央和省委交辦的任務,為革命星火的延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雁湖村也被譽為東江秘密轉移的“紅色通道”、延續革命星火的“生命線”。(湯炎忠)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