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9日09:08 222
盛夏時節,樹木蔥郁,空氣中彌漫著草木芬芳——如今,河北保定阜平縣的群山已是環境優美的風景區。回溯80多年前,當時包括首府阜平在內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卻是荒山野嶺、草木蕭條。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1月,聶榮臻帶領部隊從山西五台開赴冀西阜平,創立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這是我黨我軍在敵后創建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1939年秋開始,日本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蠶食”。
1942年春天,華北地區遭遇嚴重的災荒,赤地千裡、顆粒無收。由於敵人進行了嚴密封鎖,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民生產生活處於最艱難的時期。百姓只能以“黃菜”果腹:將樹葉放在大瓮中,用清水漚幾個星期再吃。為了採摘更多的樹葉,大家甚至冒著風險爬上高處砍樹枝。部隊官兵起初以喂馬的黑豆、麥麩為食,后來也不得不摘樹葉吃。戰士每人每天兩頓飯都是幾個樹葉餅,吃不飽就只能多喝野菜湯。
當時,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設在河北唐縣和家庄村,僅那裡就有老百姓900多人、部隊200多人,村庄附近的樹葉根本滿足不了這麼多人的需求。時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發現,戰士們年輕力壯、手腳靈活,爬樹摘樹葉比老百姓更多更快,可這樣下去老百姓沒得吃怎麼辦?朱良才向聶榮臻匯報了自己的擔憂。
聶榮臻得到消息后,下令部隊伙食單位必須在村庄方圓15裡以外採摘樹葉,村庄附近的樹葉要留給群眾吃——“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與民爭食”。這就是著名的“樹葉訓令”。
訓令發出后,根據地部隊嚴格執行。當年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戰斗過的八路軍老戰士田順心曾回憶說,當時戰士們每天要走十幾裡的山路去摘樹葉,山上僅剩的野果也不能摘,那些都要留給老百姓。
在1942年邊區財政會議期間,聶榮臻發言,講到部隊要想方設法減輕人民負擔。他回想起老百姓三五成群薅樹葉、剝樹皮的情形,想起了被飢餓折磨的孩子出來討飯的場景,講著講著就控制不住流眼淚。
后來,聶榮臻在回憶錄中寫道:“1942年春天,青黃不接,群眾和部隊都發生了糧荒,入春后,楊樹、榆樹長出了嫩葉,老百姓就把樹葉當成了主要糧食。我們部隊有的伙食單位,請示能不能採集樹葉,我曾要求軍區政治部為此發了訓令,部隊所有伙食單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採摘楊樹葉、榆樹葉,要把它留給群眾吃。”
得知此事后,邊區群眾深受感動。一些群眾自發找到了聶榮臻,要他收回訓令,還把採摘來的樹葉送到部隊。老鄉們拉著聶榮臻的手說:“聶司令,你也太難為戰士們了……現在鬧飢荒,八路軍餓著肚子,連把樹葉都不能摘,怎麼能行呢?”聶榮臻也動情地說:“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是八路軍的紀律。請鄉親放心,我們正在想辦法解決部隊的糧食問題。”
這個訓令還傳達到晉察冀軍區的其他部隊繼續推行。晉察冀軍區機關制定了節約計劃:所有脫產人員除傷病員外,每人每天要節約一至二兩糧食,用於救濟受災的老百姓。僅1942年,各部隊就節約出14萬斤糧食。部隊還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幫助群眾春耕秋收,實施包括減租減息、減輕抗戰勤務、整頓鄉村財務、調劑貿易等一系列措施,軍民團結一致克服了根據地艱苦的生活條件。后來,許多部隊可以做到不用買菜,每人每日平均可以吃到三錢鹽、二錢油。
“二月裡寒食柳芽黃,三月裡谷雨楊葉長。家家戶戶採樹葉,一春樹葉半年糧。精打細算度春光,節省糧食交公糧。子弟兵吃飽好打仗,支援前線第一樁……”這首民間歌謠自1942年起,便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流傳開來。
山風吹拂林間,枝葉簌簌低語,歌聲在樹林間回蕩。這曲輕快的歌謠,凝結的是深切濃厚、歷久彌新的軍民魚水之情。(葛元蕊)
來源:解放軍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