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葛庄伏擊戰——

“口袋戰術”重創日偽軍

2025年08月09日09:10    222

1944年夏末,侵華日軍已是日薄西山、窮途末路。然而,侵略者仍不甘心失敗,“掃蕩”沒有休止。

8月,日偽軍共1萬余人分13路對山東濱海區進行“掃蕩”。八路軍收復沂水城后,正在“掃蕩”魯山區的日偽軍3000余人急速南下,欲行報復,卻遭受八路軍濱海軍區部隊的沉重打擊,被迫開始撤退。八路軍魯中軍區獲此情報后,決定給這股敵人予以致命一擊。

9月2日,日偽軍從莒縣出動,分兩路北竄。左路為偽軍第47師4個營及其獨立第1旅等部,共1000余人,由沂水城以西渡河回撤﹔右路為日軍第59師團草野清大隊、偽軍第47師以及偽濱縣警備隊,共1000余人,沿沂(水)博(山)公路回撤。

得知敵人企圖后,魯中軍區決定在葛庄展開一場伏擊戰。葛庄,這座沂水城西北10余公裡的小鎮,東臨跋山,西臨喬山,北臨卞山,南臨沂河,是一個理想的設伏地,也是敵人必經之路。

魯中軍區採取“口袋戰術”,三面設伏:第1團埋伏在葛庄東面跋山一帶,防敵回竄沂水城﹔第2團埋伏在葛庄西面喬山,阻敵北竄博山﹔第12團則隱蔽於葛庄北側,隨時准備迂回側擊,待戰斗打響后,搶佔鬆山,切斷葛庄通往諸葛的公路,將敵軍的退路徹底封死。

9月3日,敵右路軍1000多人從沂水城出發,沿著公路大搖大擺地北進。直至14時許,敵軍幾乎全部進入我軍精心布置的伏擊圈。這一刻,魯中軍區採取“中間開花”戰術,三面同時向敵人開火。突如其來的打擊,使敵人瞬間陷入混亂。

在跋山以西、葛庄以東,有一處名為镢頭嶺的高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由於這片高地距公路太近,嶺上光禿禿的,無法藏兵,只能在戰斗打響后搶佔。我第1團官兵如離弦之箭,從埋伏地疾速奔出,搶先敵人奪下了沂河邊的這一制高點。

日軍大隊長草野清驚魂稍定,馬上發起反扑,命令炮隊向我軍陣地瘋狂轟炸。隨后,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日偽軍在公路兩側與我第12團展開激戰﹔另一路負責搶佔镢頭嶺。敵人到了嶺下,我第1團早已嚴陣以待,與敵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白刃格斗,刺死日軍中隊長岡田健以下50余人。

黃昏時分,日軍四處突圍未遂,傷亡慘重,殘部300余人奪路逃至葛庄西北角的水母娘娘廟。

戰斗持續至晚上,敵人水米未進,疲憊不堪,士氣低落。而八路軍則有廣大人民群眾作堅實后盾,雞蛋、大蔥、煎餅等食品源源不斷地送至前線,官兵士氣高漲。

沂山軍分區指揮員仔細分析敵情,認為敵東西北三面均被我軍包圍,突圍沒有希望,唯有向南突圍強渡沂河。涉水突圍,乃兵家所忌,但除此之外日軍別無良策。於是,指揮部決定,當晚實行車輪戰法,以封鎖和殺傷敵人,逼其突圍渡河。同時,將第1團、12團各一部,部署在沂河東西兩側,隱蔽待命。

4日8時,在度過艱難的夜晚后,日偽軍用炮火向我北面陣地狂轟,而后以小股兵力沖鋒,意欲造成向北突圍之勢,奪路南逃。但我軍指戰員早已識破敵人的伎倆。敵人在密集炮火掩護下,向南突圍時,再次遭受我軍的追擊。

夏秋之交,沂河河水湍急,敵人在河上丟盔棄甲、四處逃竄。我軍四面八方的手榴彈和炮彈在沂河上織成一片火網,水面上掀起一片片浪花。日偽軍大部被擊斃,僅40余人逃往莒縣。

在另一個戰場,同樣傳來捷報。敵左路軍遭遇了和右路軍一樣的命運,在沂源草溝一帶,大部被我軍殲滅,偽獨立第1旅旅長陳三坎被擊斃。

此戰,共擊斃傷日軍300余人、偽軍1300余人,繳獲山炮1門、迫擊炮2門等物資。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我軍以極少的犧牲,取得了殲滅大量敵人的戰斗成果。這是魯中軍區第一次在運動中殲滅日軍一個大隊的戰例,也是山東八路軍繼1939年梁山戰役殲滅日軍一個大隊后的又一次大捷。(晉蒙 方銘)

來源:解放軍報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