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四川江油市戰旗鎮白沙村算清三本增收賬——

“村裡的事大家更上心了”

本報記者??王明峰

2025年08月11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四川江油市戰旗鎮白沙村的千畝稻田裡,綠浪翻涌。田坎上,村黨委書記劉定木剛蹲下身,身后就傳來一連串招呼。“咱水稻基地啥時再擴片?”土地合作社的劉世友追著問。“瞧!我的農機手証下來了。”村民丁喜元臉上笑容燦爛。

  這片熱鬧的田野,幾年前還是另一番模樣:11個村民小組散落在丘坡上,5300多畝土地東一塊西一片。“守著薄田餓不著,想致富卻沒門路”是白沙村人過去的寫照。“要讓沉睡的資源醒過來、轉起來、賺起來!”村黨委一直在琢磨。

  如今再看,全村超60%農戶揣著土地入股証,集體經濟收入從2020年的10萬元增長到現在的117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2萬元。

  把零散地塊連成片,不容易。“鞋底子磨薄了,嘴皮子磨破了”,就為算清三本增收賬:入股后每畝每年保底500元的“穩賬”,連片種植增產的“增賬”,集體經濟壯大后的“長遠賬”。村裡把各家各戶的拖拉機、收割機集中起來,成立農機合作社,不光服務本村,還去鄰村“接單”。讓人舒心的還有勞務合作社,村民在家門口鋤地、插秧等,一天能掙50—300元,合作社去年發下去的務工費超300萬元。“2畝地入股一年分1000多元,參與務工能再掙1萬多元。”丁喜元算起賬來樂滋滋。

  “穩住飯碗,才能鼓起腰包。”在上級黨委的指導下,白沙村趕著傳統農業“穩家”、經濟作物“發家”、品牌集約“旺家”的“三駕馬車”往前奔。

  3000畝優質糧油基地是“壓艙石”,去年產值已突破900萬元。“現在集體種植,科學施肥、統一管理,一畝多收200斤,咱還能拿分紅!”種了40年地的村民李德堯說。

  1600畝旱地變成“聚寶盆”。村裡面的發展環境好了,吸引一批有見識的返鄉人才。村民王代木說:“村裡修了水泥路,水電通到田邊,我包了60畝地種天冬等中藥材,一年的收益比在外打工還多3萬元。”

  “珍珠米”變為“金珠米”。依靠財政支持,村裡蓋起自動化加工車間,“白沙裕農”品牌一打響,每斤1元多的普通稻谷,加工后漲到4—10元,富鋅大米也賣出了好價格。

  150畝勞動教育基地裡,城裡學生跟著老農學插秧,沉浸式體驗農耕文化,基地一年接待3萬多人次,集體經濟又增加了40萬元。

  “錢袋子鼓了,笑臉多了,村裡的事大家更上心了。”這是劉定木最直觀的感受。“凝聚力從哪裡來?江油市全面壓實黨建責任,抓好黨建日常述職等工作,推動我們把黨組織的力量凝聚在產業鏈上,把發展成果揣進群眾腰包裡。”戰旗鎮黨委書記賀靳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1日 10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