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從邊疆考古看多元一體(現場評論)

——考古發現話文明①

楊雪梅

2025年08月12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多到實地去尋溯。”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陝西寶雞周原遺址、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等成果,涵蓋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過程、夏商周考古、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等多領域,進一步實証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探考古現場、析考古成果,更加直觀、立體地品讀“何以文明”“何以中國”。

  ——編  者  

  

  考古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新的發現持續為學術發展提供動力。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就是很好的例子。

  1956年,雲南省考古工作隊在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現了一枚寫有“滇王之印”的金印。僅有2.4厘米見方的印章,首次向世人揭開古滇國的面紗。自公元前109年,漢朝在此設置“益州郡”。石寨山雖然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但缺少村落遺址,古滇國依然是個謎。

  文物發掘,考古“解謎”。2021年以來,在河泊所村東南約1公裡處的上蒜第一小學及附近,揭露出建筑基址、道路、水井、河道等遺跡,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玉石器、漆木器等遺物,發現數以萬計的簡牘和逾千枚封泥。看簡牘文字,“滇池以亭行”表明這裡建有亭、郵的治安、信息系統,文字格式與四川、湖南等地所見東漢戶籍簡相同。更多簡牘殘片的文字,也與典籍所載吻合。

  在晉寧河泊所遺址的啟示下,西南的考古實現重心轉移。陸續發現漢代城址或官署建筑遺址,多與當時的郡、縣治所有關。雲南昭通的諸葛營城址為漢代朱提縣治所,四川的西昌高枧古城遺址為漢代越巂郡(邛都縣)治所。這些發現說明,西南的考古對研究秦漢之際的邊疆治理及國家化進程具有重大價值。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邊疆考古是常客,也亮眼。新疆的多項考古就令人印象深刻。2024年度的喀什莫爾寺遺址,揭示佛教在古代新疆地區的傳播過程,也實証了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薈萃、多種宗教並存之地的史實。2017年度的通天洞遺址,填補了新疆史前舊石器考古的空白,還發現了距今5000多年的炭化黍和經過人工栽培的炭化小麥,“東方的黍與西方的麥5000多年前就在這裡相遇”。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的文明特征,在一次次考古發現中變得生動立體、可知可感。

  即使沒有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很多遺址在印証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上,也都不可或缺。賀蘭山深處,寧夏的蘇峪口窯址並不很大,卻有著燒制瓷器的完整鏈條。通過已經修復的高圈足碗、瓜棱罐可以看出,其釉色、器形與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景德鎮湖田窯相似,而審美趣向則與南宋官窯接近,很難不引發人們對兩宋時期多民族融合以及南北瓷業交融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邊疆考古的魅力,就在於新發現層出不窮、研究成果日新月異,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其使命也在於,以最新成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提供更加直接而有力的實物和理論支撐。

  遙想30年前的1995年,尼雅遺址成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座東漢末至魏晉時期的雙人合葬墓中,出土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包括“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護臂。如今,“何以中國,因有邊疆”已逐漸成為考古學界的共識。期待邊疆考古不斷“上新”,持續帶來更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一體的生動例証。

  (作者為本報文藝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2日 05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