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紅色花開照沂蒙

2025年09月21日08:22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走進庄嚴肅穆的沂蒙革命紀念館,眼前的一座座雕塑、一封封書信、一段段影像,都在向我們講述著這片紅色沃土上的革命故事。紀念館講解員深情地介紹道,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並參觀沂蒙精神展。他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深入調查 扭轉困局

走進紀念館“扭轉山東困難局面”展區,一套風格古朴的辦公桌椅靜靜地擺放在角落,桌子以圓木墩為支撐,桌上擺放著一盞斑駁的陶燈和一方灰舊的硯台。在這張桌子上,劉少奇曾埋頭伏案,殫精竭慮,寫下指引山東抗戰方向的關鍵一筆。

1942年,黨領導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困難的局面。日偽軍的掃蕩,嚴重的自然災害,內部的矛盾分歧,再加上前一年大青山突圍戰的慘重損失,使山東的抗戰形勢極為嚴峻,許多地方由原來的大片區域縮小為“一槍可以打透的根據地”。

遠在延安的毛澤東已經意識到山東抗日根據地存在的現實問題。1942年2月4日,毛澤東致電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指出山東朱(瑞)羅(榮桓)之間“發生爭論為時已久,中央未予解決”,希望他去延安參加七大途中,經過山東時“請加考察,予以解決”。

4月10日,經過長途跋涉,劉少奇到達山東黨政軍機關駐地臨沭縣朱樊村。隨后他立即投身調查,考察山東黨、政、軍、群各班子的工作狀態,深入了解抗日群眾組織、減租減息、群眾生產生活和農村階級關系等情況。蕭華在《難忘的四個月》中回憶道:由於輾轉奔波,少奇同志的體質很弱,但他為了從各方面了解情況,不顧惜自己的身體,白天談不完的工作晚上談,一次搞不透徹的問題就反復議,常常通宵達旦。在與同志們談話中,他注重實事求是,從不草率下結論,也從不輕易處理重大的原則問題。他這種扎扎實實深入實際,耐心細致進行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使得凡是與他接觸過的同志,無不深受感染,深受教育。

經過深入調查和分析,劉少奇發現了山東領導機關內部分歧的症結所在。4月16日和17日,劉少奇召集山東分局委員朱瑞、陳光、羅榮桓、黎玉以及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蕭華等開了兩天談話會。會上,他對山東四年來的工作和今后的任務作了系統總結和指示,消除了山東根據地領導人之間存在的隔膜與分歧,為確定根據地今后的工作總任務奠定了基礎。4月27日,山東分局和山東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召開。會上,討論和決定了山東的戰略方針以及主要干部的配備等重大事項。

在調查中,劉少奇了解到,在減租減息問題上,由於山東分局和一一五師的意見不統一,導致減租減息推行困難。對此,他明確提出:“在當前,減租減息就是山東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圍繞著這一中心來做。”自此,一場轟轟烈烈的“雙減”運動,以點帶面,輻射到整個山東抗日根據地,最終減輕了貧雇農的負擔,密切了黨群、軍民關系,極大地激發了根據地群眾的抗戰熱情。

劉少奇的山東之行,像一盞明燈,穿破了層層迷霧,照亮了前進的方向。從此,山東抗戰局勢得到根本扭轉,不僅勝利地渡過了難關,而且由此乘勝前進,迅速壯大了人民抗日武裝力量。

志在革命 在所不惜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東墓區,有一座建於1950年的直線四角塔式建筑,下為墓台,上為碑亭,頂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勛章造型。碑亭周身嵌有四幅浮雕和12面石碑,石碑上分別刻有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在這裡,安放著羅炳輝將軍的靈柩。

羅炳輝,1897年12月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戎馬一生,戰功赫赫,毛澤東評價他“戰爭經驗豐富,有軍事才能,很會打仗”。

1938年9月,羅炳輝奉命到新四軍工作。他勤研戰術、治軍嚴明、愛民如子。在淮南抗戰中,面對日、偽、頑的多重夾擊,他帶領淮南軍民浴血奮戰,三打來安、保衛半塔、開辟淮寶,為淮南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5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10月,羅炳輝奉命率部由淮南北上魯南接受日偽軍投降。11月3日,在陳毅統一領導下,羅炳輝指揮新四軍第二縱隊在滕縣界河殲滅吳化文部4000余人,解放了魯南津浦線和臨棗線廣大地區,挫敗了國民黨軍北進打通津浦路的企圖。11月26日,新四軍佔領韓庄,羅炳輝繼續指揮第二縱隊向徐州來犯之敵反擊,迫敵退縮徐州城內。

1946年4月,羅炳輝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緊張的戰斗使羅炳輝的高血壓症愈加嚴重,他多次昏倒,不省人事,無法在前線指揮。在組織一再督促和安排下,他前往新四軍軍部駐地臨沂休養。

6月,國民黨利用停戰機會,秘密完成了發動全面內戰的准備工作,開始集結部隊向蘇、皖、魯各解放區大舉進攻。在這嚴峻時刻,羅炳輝不顧同志們的勸說,毅然放棄去蘇聯療養的機會,抱病出征,奉命發起棗庄戰役,這也是他征戰三十二年的最后一戰。他已意識到自己的病體在戰場馳騁中隨時可能出現意外,在向陳毅告別時,他把女兒羅鎮濤托付給陳毅:“鎮濤從小就東拖西放,沒有一個固定的環境讓她學習。我一生忙忙碌碌,顧不上照料她,若我不能活著回來,就請您收養她。”陳毅關切地說:“炳輝同志,你怎麼這樣想呢!你打完勝仗一定要回來。你是員有名的福將嘛。我准備歡迎你凱旋。”接著又說:“你放心去吧,萬一發生不幸,你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

6月下旬,羅炳輝病情加劇。6月21日,他在由嶧縣轉運至臨沂治療的途中,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與世長辭,時年49歲。羅炳輝用畢生的精力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的一切利益,最熱誠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斗爭,尤其要為勞動大眾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義、公道為人類的幸福而斗爭。”

沂蒙母親 感天動地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考察期間,會見了當地先進模范和當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他深情地說,我一來到這裡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

漫步紀念館內,有一處“百年老屋”的復原場景,老屋為沂蒙山區農村傳統三間架構,土牆草頂,坐落在一棵高大的榆樹下。老屋窗前有一盤石碾,院落裡擺放著小推車、木耙等農具,一群活潑的孩童簇擁著一位慈祥的沂蒙婦女,她就是老屋的主人——“沂蒙母親”王換於。

王換於,1888年出生在臨沂市沂南縣岸堤鎮圈裡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938年,王換於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她的影響下,家裡多人入黨,她家也成了有名的抗日“堡壘戶”。

1939年6月,八路軍第一縱隊和中共山東分局轉戰到東辛庄,跟隨部隊同來的有27名抗戰將士的子女。他們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出生僅三天。因長期跟隨部隊轉戰奔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許多孩子的體質都很差,大都營養不良,一個個面黃肌瘦,有的甚至生了重病。看到這種情況,王換於心急如焚,她向徐向前司令員說:“這樣下去不行,得給孩子們找奶娘,分散喂養。這樣既能照料好孩子,打起仗來也好掩護。”徐向前接受了她的建議,並委托她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10月,戰時托兒所正式成立。在王換於及其兒媳張淑貞、陳洪良和村民們的無私付出下,這些抗戰將士的孩子們全都健康長大,並陸續被父母或組織領走,其中就包括羅榮桓、徐向前等將帥的子女。然而,王換於自己的4個孫子,卻因營養缺乏、照顧不周,先后夭折。新中國成立后,遍布全國的王換於的“兒女”們紛紛來看望她,原工程兵副司令員胡奇才之子胡魯克曾滿懷深情地說:“我們出生在沂蒙,沒有以王換於為代表的沂蒙母親的養育呵護,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裡,除了創辦戰時托兒所,王換於還帶領家人和村民們積極擁軍支前,舍生忘死掩護陳若克、白鐵華等八路軍傷病員和抗日干部,精心保管抗日物資和黨的機密檔案,主動承擔為山東保育小學服務的重擔,為抗日戰爭與民族解放事業付出了大量心血。新中國成立后,年逾花甲的王換於心懷大愛,初心不改,繼續為黨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1989年,王換於去世,享年101歲。(段洪 竇寶國)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編:彭靜、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