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奮勇爭先,決戰決勝“十四五”)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觀察

本報記者 吳 焰 巨雲鵬 王偉健

2025年09月27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梧桐掩映下的一幢小樓——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聯合組建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承擔著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職能。

  小樓裡懸挂的一張世界級城市群概況圖上,長三角地區引人注目。

  “十四五”時期,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從2021年的27.6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超33萬億元,穩步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率先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對於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意義重大。”

  長三角以實績作答:9座城市躋身地區生產總值“萬億之城”行列﹔26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佔全國近1/3﹔589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有282家來自長三角。區域創新能力、產業實力持續提升。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這兩個關鍵詞,發揮好經濟增長極、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作用,三省一市合力勇挑大梁,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

  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一束光,照見長三角科研鏈與產業鏈融合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今年6月,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主題鮮明:協同提升長三角區域創新能力,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十四五”時期,依靠創新驅動,滬蘇浙皖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產業轉型升級。

  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連年增長,達到1.8萬億元﹔江蘇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達14個、總數全國第一﹔浙江杭州“六小龍”企業,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安徽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全球訪問量突破3000萬次。放眼全國,長三角科技創新有基礎、有優勢。

  如何當好“開路先鋒”?怎樣破解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望難相見”難題?

  一束光,照見長三角科研鏈與產業鏈的融合。

  這束光,由被譽為“前沿科研的眼睛”的大科學裝置同步輻射光源發出,從這裡產生的X射線亮度,是普通X光機的幾十億倍,像一台“超級顯微鏡”,能讓微觀世界纖毫畢現。這樣的大科學裝置,在長三角建成了兩座——上海光源,合肥光源。

  “以往,這類大科學裝置主要用於基礎研究。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用它們‘照亮’產品研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研究員儲旺盛的感慨,道出了科技創新的新趨勢。

  每年開機時間長達7000個小時,但上海光源基本僅能滿足1/4的機時申請。去年,浙江省金華市投入2400萬元在合肥光源建成全國第一個軟X射線散射束線實驗站——金華線站。

  “過去,不敢想,也用不上。”浙江光電子研究院院長李盛說。以前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用不上“大國重器”﹔現在,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旺盛。2024年,長三角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6萬家,一大批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產生影響。

  “比如,粘結劑對電池的穩定安全非常重要。我們希望有一種儀器,能精准觀測、跟蹤它的狀態變化,支持性能持續提升。”巨化集團首席科學家葉向榮說,企業難以耗巨資建設這樣的實驗室。

  今年2月,由合肥光源、浙江光電子研究院共同打造的國內首個產業專用同步輻射實驗平台投入使用。通過這個平台,葉向榮把一種在研的粘結劑,送到了合肥光源的實驗台,“檢測后我們發現了問題所在,為提升產品性能找到了解決方案。”

  光,把上海、合肥的大科學裝置,與浙江的高校、企業、產業交織起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組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機制,啟動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建設,發放長三角科技創新券……資源聚合,空間組合,產學研融合,長三角催生協同創新的化學反應。

  以不斷創新,推動創新之長三角。

  7月,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分別表決通過關於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相關決定,通過制度安排,進一步破解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瓶頸問題,以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

  統籌龍頭帶動和各揚所長

  一條“廊”,看三省一市比較優勢怎樣變為區域競爭優勢

  8月1日,一則重磅消息引起各方關注: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將於今年底按期實現先行啟動區封閉運行。

  簡單說,全球商務人士只要持有效邀請,不需簽証,一次入區可停留30天,還能根據需要申請延期。抵達浦東機場,乘坐接駁車十幾分鐘,就可直奔合作區,開展各種商務活動。

  這是實施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平台。

  “一體化,不是一樣化。”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張忠偉表示,既要“龍頭帶動”,又要“各揚所長”。

  一條“廊”,正不斷演繹生動故事。

  G60滬昆高速,串聯出一條科創走廊。上海鬆江,江蘇蘇州,浙江嘉興、杭州、湖州、金華和安徽合肥、蕪湖、宣城等九城(區)通力合作,力爭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優勢互補、共鍛長板。

  “我們最初在上海創業、搭建團隊。到了產品研發試制及布局生產階段,就順著G60科創走廊尋找合適的地方。”浙江盤轂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公司生產基地最終落腳浙江蘭溪。

  上海,有人才、技術、金融資源﹔浙江,有成本和物流優勢。用足當地優勢,獲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支持,盤轂動力迅速成長。近3年,企業營收連續跨過2.5億元、3億元、8億元3個台階,累計申請專利1500余項。

  如今,G60科創走廊上,九城(區)共建16個產業聯盟、15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湖州、金華、蕪湖、宣城等都在上海鬆江開辟“科創飛地”,攜手探索“孵化在上海、產業化在G60沿線城市”的協同創新模式。

  三省一市相互賦能,把各地自身優勢變為區域優勢。

  上海,“龍頭”帶動提升。2024年,經濟體量站上5萬億元新台階。東望,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探路,77條試點措施新近在全國復制推廣﹔西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有力整合”,對接進博會溢出效應,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江蘇是產業大省。2021年,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3年來,長三角國創中心累計與589家長三角龍頭企業建立聯合創新中心,孵化145個重大產業創新項目。

  浙江外貿韌性強。今年上半年,浙江實現外貿進出口2.73萬億元,同比增長6.6%,居全國首位。滿載長三角產品的浙江中歐班列(義新歐),今年上半年累計發運集裝箱13.1萬標箱,同比增長11.1%。

  安徽制造特色鮮明。202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3.6%。今年1至5月,全省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為123.57萬輛、61.33萬輛,均居全國第一,帶動整個長三角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開,手指各有所長﹔握緊,拳頭揮動有力。

  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范式,正在重新定義。

  統籌硬件聯通和機制協同

  一座“院”,見証體制機制創新打破行政壁壘

  “嘀嘀嘀……”上午10點27分,車門關閉,G8388次列車從上海站緩緩開出。

  作為首趟連接長三角三省一市的“超級環線”列車,G8388次列車從上海出發,途經蘇州、南京、合肥、黃山、杭州、嘉興等城市后再返回上海。“像乘坐地鐵一樣方便”,讓許多人對“一體化”有了具象認識。

  “半小時生活圈”“一小時通勤圈”“4小時產業圈”“24小時包郵區”,成為長三角的標識。每天,長三角鐵路客流量超200萬人次,相當於一座大型城市的人口規模。

  相比硬件聯通,機制協同更難。

  江南水鄉、太浦河上,滬蘇浙三地交界處,是被稱為“長三角原點”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今年5月,一座形似“四合院”的建筑——方廳水院揭開面紗。1288米長的步行廊道連通三省一市主題展館,是對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標注。

  這座跨省份建筑的“拔地而起”,就是一次破解交界地區建設發展難題的制度探索。有人將它比作縫合滬蘇浙邊緣的第一顆紐扣。

  “在省份交界處,按照同一套標准審批建設,是我從業多年第一次遇到。”項目建設方、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新發展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翊元感慨。方廳水院浙江嘉善片區的施工許可証上,上海市青浦區相關部門的印章清晰可見。

  就是這張許可証,頗費周折。跨省份項目的常規做法,由屬地部門以省界劃分、各自審批發証,但這勢必要對項目進行分割。示范區執委會提出,採用“委托審批”模式。

  聽起來容易,但此前無先例。執委會與兩區一縣、兩省一市的相關部門多輪溝通,最終委托青浦區建設和管理委員會審批。而“委托審批”模式,也就此寫入了滬蘇浙三地的法規。

  一體化的核心,就是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推動要素在區域內暢通流動。

  三省一市幾乎所有部門都在立與破、溝通與協調、對接與創新,共同打造統一大市場先行區。外國人240小時過境免簽全域實施﹔跨省“高效辦成一件事”,200多項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一體化終極目標,是群眾的獲得感。

  將戶口從上海遷到合肥,安徽醫科大學徐馬飛教授始終認為是“最優選擇”。4年前,徐馬飛成為“長三角跨省遷戶口新政落戶安徽第一人”。他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僅讓各種跨區交通、手續、看病、上學變得便捷,而且一、二線城市間的資源配置差距縮小,選擇科研地點時可以“更純粹”。

  江蘇棟澄科技有限公司從上海遷移到江蘇南京浦口區,不到24小時就完成了涉稅事項遷移辦理。“從空間上說,公司經營地確實變了。但涉稅歷史數據可以沿用,原權益可承繼、原資質可保留。”公司負責人沈紅杰欣喜地介紹。

  截至2024年,長三角提供異地門診和住院累計結算超5200萬人次,出生醫學証明電子証照、預防接種等5項健康數據跨省通辦、共享互認。

  一體化持續推進,真切之感源源不斷。

  統籌生態環保和經濟發展

  一條江,打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空間

  山水之間,有發展哲學。

  “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習近平總書記鼓勵三省一市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無縫銜接,加強節能減排降碳區域政策協同,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區域綠色制造體系,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發揮示范作用。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13年來的探索升級與價值變現,印証了這一思想的偉力。

  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歷經3輪試點、浙皖兩省“對賭”后,現在的新安江,跨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清水。

  “被青山環繞,在涼爽的新安江裡暢游,有種別樣體驗。”近日,一場“夏日冬泳”賽事在新安江畔的浙江省建德市開賽,市民唐豪第一時間就報了名,“這幾年新安江兩岸更綠了,水更清了,環境越來越好。”

  2023年6月,浙皖兩省簽署《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協議》,開啟第四輪試點。與前三輪不同,這次協議明確,除資金補償外,兩省還將在綠色金融、新興產業、傳統農業、文旅產業、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

  從新安江的千島碧波到太湖的萬頃濕地,從黃山的千年鬆濤到鹽城的鶴舞鹿鳴,“生態優先”的筆觸正在重塑區域發展底色。

  聯合發布《長三角生態環境保護標准一體化建設規劃》,實施區域能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規劃,創建3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4年,長三角空氣優良天數平均比例為84.5%,較2018年提升8.8個百分點﹔594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4.3%。

  生態環境保護,也為經濟發展拓寬了新空間,開辟了新賽道。

  太浦河給上海帶去了太湖水,但沿途的紡織印染產業,會對水質產生影響。位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整合來自上海、江蘇、浙江的科研院所、企業技術資源,闖入“綠色紡織”賽道。

  點“綠”成金。

  江蘇國望高科纖維有限公司5萬噸中試基地,一卷卷新生產的無銻纖維,正准備送至下游企業生產衣服、箱包等生活必需品。“我們構建了一個綠色纖維產業集群,既保護了太浦河水質安全,又助力長三角區域綠色發展。”江蘇國望高科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葉興說。

  走進位於青浦區金澤鎮的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眼前是綠色低碳生活新場景:生態公廁節水率超過90%,生態客廳採用光伏直流電提高用電效率,會議室牆壁面板是咖啡渣循環再生的裝飾面板、涂料是無機礦物涂料竹炭土……

  “這些綠色低碳科研成果,不久后會融入生產和生活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柳劍雄告訴記者。

  著眼當下,展望未來,這是“柳劍雄們”的目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目標。

  “面向‘十五五’,我們正在思考,如何持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怎樣在一體化中產生更多化學反應、釋放乘數效應?”站在那張“世界級城市群概況圖”前,張忠偉既充滿信心,又深感責重。

  大江奔騰,奮楫者先。長三角如一艘巨輪,破浪前行。

  (本報記者徐靖、竇瀚洋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7日 02 版)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