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亞
2025年09月27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圖為紫鵲界梯田。 |
“天下大亂,此地無憂﹔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在湖南新化的紫鵲界梯田流傳這樣一句民諺。天下梯田何其多,紫鵲界有啥特殊?一是歷史,二是規模,第三,要歸功於其“技術含金量”。
紫鵲界梯田群始於先秦,盛於宋明,已歷經2000余年。梯田由苗、瑤、侗、漢等多個民族共同開拓建造,是南方稻作文化與山地漁獵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証。漫長的時光中,梯田不斷“生長”,到如今,周邊延綿8萬余畝,核心景區超過2萬畝,最高處海拔1585米,梯級數最多處竟超過1100層,好不壯哉!
梯田最令人嘖嘖稱奇的,當數獨特的天然自流灌溉系統,僅憑借森林涵養、土壤儲水與梯田自身的層疊結構,就形成了一套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機制。灌溉主要靠“借田輸水”。一個小竹筒,隨意往田壟上一插,便是“排水管”。相對孤立的田塊,主人才會挖一些小土溝——當地人叫“圳”——來送水。或者干脆連土溝都省了,就拿竹筒做成渡槽。用最小的工程量,讓每塊田都能“喝個水飽”。人的智慧,被巧妙地藏入自然造化,不著痕跡。
梯田皆依山就勢而造,小如碟、大如池、長如帶、彎如月……姿態各異,頗有野趣。春季水光瀲灩,夏季綠波蕩漾,秋季金黃的稻浪翻滾,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變化萬千的梯田,在大地上鋪展開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些年來諸多美譽贈予紫鵲界梯田。
一位學者調研發現,在紫鵲界梯田核心區從事耕種的農民,60歲以上的佔65.3%,50歲以下的僅佔6.6%,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幾十年后,誰來耕種?古老的梯田文化,誰來傳承?當地多方探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打破“多頭管理、權責分散”的狀態,成立紫鵲界梯田管理機構,實現保護、規劃、利用一體化運作。46條1.6萬米的小微水渠被修復,確保灌溉系統沿用傳統技藝。1500畝拋荒梯田生態得到修復,核心生態區實施封山育林,使區域水源涵養能力提升35%,讓梯田生態系統回歸“山青、水綠、田肥”的原始風貌。
風景更美了,誰來看,怎麼看?紫鵲界推出“沉浸式農耕體驗”。游客們除了打卡觀光,更能親手參與插秧、收割、打谷,做一天農夫。針對青少年的研學游,將梯田變成課堂,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在勞動中了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了讓更多人“觸碰”到梯田,“梯田守護者”認養計劃應運而生。一塊塊梯田“飄”上雲端,通過小程序,認養人隨時可以查看稻谷的生長,到了收獲季節,還能獲贈田裡產出的稻米。
金秋已至,正沿著山腳爬上山腰,將紫鵲界的稻子染成金黃。雲上的梯田,即將為更多家庭帶去豐收的喜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7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