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發展銀發經濟,守護穩穩幸福(人民時評)

曹 原

2025年11月17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銀發經濟既包括為老年人提供產品服務的“為老經濟”,也包括面向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備老經濟”,還包括老年人發揮余熱的“用老經濟”

  

  走進養老驛站,適老化改造后的醫養空間“比老年人更懂老年人”﹔穿戴智能健康裝備,智慧養老實現“一鍵觸達”﹔登上銀發旅游列車,在康養旅居中尋覓銀發一族的“詩與遠方”……我國是全球老齡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銀發經濟消費潛力最大的國家。

  《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預測,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消費市場規模將超過100萬億元。“十五五”規劃建議著眼長遠、科學部署,提出“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為產業創新、市場發展指明了探索方向。

  銀發經濟既包括為老年人提供產品服務的“為老經濟”,也包括面向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備老經濟”,還包括老年人發揮余熱的“用老經濟”。明確了這些基本意涵,有助於更好挖掘銀發經濟的潛力。

  銀發經濟的核心是“適老”。如果把銀發經濟看作一棵大樹,那麼維護和增進老年人權益就是根系。繁榮、健康、可持續的銀發經濟,必然建立在不斷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礎之上。比如,產品服務應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進行設計和開發,並尊重老年人的消費自主權。再如,無論是工作場所還是公共設施、數字服務,都需要推進適老化改造。實打實以用戶思維為導向,探索“養老+”跨界融合,銀發經濟才能以新供給滿足新需求,開辟更廣闊的發展天地。

  發展銀發經濟,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首要任務。以養老服務行業為例,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達到600萬名,但目前相關從業人員隻有50萬名。養老機構普遍面臨招工難、留人難,養老人才隊伍存在數量少、技能弱等現實問題。“懂老”才能“為老”,銀發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打通職業上升通道,聚集更多人才的銀發產業,未來機遇無限、空間無限。

  老年群體獲取信息較慢、維權能力較弱,很容易成為商業欺詐、誤導消費的目標。以能治療常見病為噱頭哄騙老年人購買高價“保健品”,以小額返利誘騙老年人加入虛假投資平台,以“低價團”或“免費游”為幌子向老年人推銷高價劣質商品……這些消費陷阱,擾亂市場秩序,影響消費信心。

  一個野蠻生長、亂象叢生的市場是無法長久的。立“路標”、堵漏洞、治理市場失序,是有形之手的應盡職責。從各地實踐看,有的設立“銀發消費維權綠色通道”,有的發布“老年消費警示紅黑榜”,還有的聘請退休法官、律師組成“銀發顧問團”,參與涉老消費糾紛調解。完善治理機制,常態化打擊涉老詐騙,方能為銀發經濟筑牢安全防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我們合力共筑“護老聯盟”,用心守護銀發一族穩穩的幸福,助力銀發經濟在“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中煥發勃勃生機。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7日 05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