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金
2025年11月23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11年,一列綠皮火車載著我的夢想駛向軍營。懷揣著對天空藍的向往,我以直招士官的身份走進南部戰區空軍某部,成為一名彈藥技師。
從穿上軍裝的那一刻起,我明白,我的戰位不在藍天,而在戰鷹每一次振翅的身后——我要做的,是讓每一顆彈藥都成為可靠的“利刃”,保障戰鷹的每一次出征。
初到崗位,我曾以為憑借上學時的專業知識,能輕鬆勝任工作。誰知現實很快給我上了一課:從彈藥檢測、維護,到運輸、裝挂,每一個環節都像精密儀器裡的齒輪,不容一絲錯位。面對紛繁的規程手冊、復雜的作業流程,我心裡一度發怵。班長拍著我的肩說:“別看咱們不駕駛飛機,可每一枚彈藥都連著飛行員的命,連著戰斗力的根。”這句話像一顆釘子,釘進了我的心裡,讓我決心踏實學好專業知識。
從那時起,我開啟了與彈藥“對話”的日子。白天跟著老兵在庫房裡一遍遍拆解組裝,晚上就窩在學習室,不斷學習電路圖、性能參數。筆記本從薄寫到厚,又從厚翻到爛,上面密密麻麻的數據,記錄下我從“門外漢”向“彈藥通”奮斗的腳印。
后來,部隊換裝新型彈藥,面對陌生裝備,我主動請戰加入攻關小組。那段日子,訓練場的燈總是亮到深夜,我一邊攥著說明書,一邊向專家請教,終於把新彈藥的“脾氣”摸透了,還總結出一套高效的保障流程,為彈藥保障節省了時間。
雖然彈藥兵的工作在幕后,可我深知,平凡背后是千鈞之責。一次重大任務期間,彈藥檢測設備突然“罷工”。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戰鷹正在待命,全場的目光聚焦在我身上。我深吸一口氣,憑著多年積累的“肌肉記憶”,迅速鎖定故障點,雙手穩如磐石,10分鐘就讓設備恢復正常。
當戰鷹呼嘯升空的那一刻,我站在機庫門口,聽著引擎的轟鳴,仿佛聽見了自己心跳的聲音。雖然不能駕駛戰鷹翱翔,但我們用雙手守護著戰鷹的翅膀,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回憶起10多年的軍旅生活,我感慨萬千:從青澀的新兵,到帶徒的班長﹔從面對故障手忙腳亂,到成為大家口中的“定心丸”﹔從一名“門外漢”,到在戰區空軍比武中獲得專業理論第一名……肩上的銜在變,可我心中的信念從未改變:要對每一顆彈藥負責,對每一次飛行盡責。
軍旅如一場漫長的馬拉鬆,我的賽道就在彈藥技師的戰位上。這裡沒有聚光燈,沒有歡呼聲,隻有鐵與火的味道,和等待喚醒的“雷霆”。我願繼續在戰位上耕耘,默默為戰鷹擦亮“劍鋒”,用青春點亮強軍路上的星星之火。
(作者為南部戰區空軍某部軍士,李龍伊、呂世強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3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