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画抗战,是志向也是责任(谈艺录)

赵志田

2025年08月10日08: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图为中国画《烽火太行之一——鱼水情深》(局部),作者赵志田。

  1940年,我出生于河北省晋县。当时,那里是日寇占领区,亦是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地区。我家是八路军的堡垒户,我常听母亲讲起游击队的故事,也目睹过日军的“扫荡”。血与火的斗争,给年幼的我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这段记忆不但忘不了,反而越来越清晰。

  20世纪60年代,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每年下乡实习大都前往革命老区。当时,学校还邀请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同志到大礼堂作报告。那个年代,有关抗战的文艺作品非常多,优秀作品的熏陶、学校的教育加上我年幼时的特殊经历,使抗战题材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对我来说,画抗战,是志向也是责任。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当我积累了一定创作经验时,决定围绕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展开创作。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怎样以美术作品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40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

  1985年秋天,当我想动笔时,深感手头资料不够,因此重新有目的、有计划地再赴太行山革命老区,采访老八路、老干部、老民兵、老房东,参观抗战纪念馆,还去了朱德、彭德怀、聂荣臻同志的指挥部旧址。凡与抗战有关的文字的、形象的、环境的资料我都搜集,也画了一些人物肖像和山区风光。这种活动我数年间进行了无数次,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也帮助我继续学习、提高认识,更进一步增强了我的创作热情与信心。

  了解的信息越多,想画的东西就越多。我一边思考一边酝酿,创作了一些具有探索性质的作品,如《三个老八路》《老房东》等。这个时期,我有了想法就画,还举办过一次观摩活动,得到北京画院领导和朋友们的肯定、帮助和鼓励。直到2015年,我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思路,才开始着手创作大型中国画《烽火太行》。

  我以6幅组画来表现太行山的烽火岁月,分别名为《鱼水情深》《铜墙铁壁》《共谋抗战》《得道多助》《正义之歌》和《普天同庆》。这些作品中共出现260多位人物,每个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他们的音容笑貌都要处理妥当,使他们能立起来、活起来。所以,我选择以写意人物画的形式进行表现。虽然在草图绘制阶段我已做了许多努力,但落实到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还是很不一样的——不但要惟妙惟肖地表现好各种人物,还需做到笔精墨妙。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成就中国画艺术精品。这是中国画的精髓,也是中国画画家终生努力攀登的艺术高峰。

  创作时,我的精神高度集中,把对人物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全部融入笔端,似乎整个人都进入了画中,画到激动处常常热泪盈眶。即便如此,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每一笔深浅干湿不同,效果就会不同,加之有的地方还要修改加工,所以就要重画,一幅作品画上两三遍也很正常。这样算来,我实际上画了十几幅、上千个人物,差不多用了5年时间才陆续完成最终的6幅作品。

  创作中各种方法我都用。比如在《得道多助》中,我借鉴了传统壁画创作手法,把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幅画面中,又在远处画上连绵起伏的太行山,既使作品更完整,又突出了地域特点。着色方面,我注重色调和冷暖变化,使整幅作品看起来艺术效果更好、更有生气。艺术风格上,我采用了相对写实的手法,为的是让更多观众能够接受并产生共鸣。

  如今,我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关注着抗战题材美术创作。我想,记录历史、表现民族精神,是每位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0日 08 版)

(责编:李枫、马昌)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