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县呵护蓝冠噪鹛,擦亮“生态名片”
本报记者 周 欢
2025年08月11日08: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 |
蓝冠噪鹛在枝头嬉戏。 |
![]() |
月亮湾航拍。 |
![]() |
石门村。 |
核心阅读
近年来,江西婺源不断加强蓝冠噪鹛保护,其野生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5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600多只。凭借蓝冠噪鹛这张独特的“生态名片”,当地观鸟、民宿等产业迅速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嘀呴、嘀呴……”一阵鸟叫声穿林而过,两只蓝冠噪鹛追逐嬉戏,落在河岸浅滩。
25年前,同样的“嘀呴”声,令当时在野外科学考察的林业工作人员十分惊喜。经确证,消失81年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蓝冠噪鹛再次现身江西婺源!
记者来到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每年4月至7月繁殖期,许多蓝冠噪鹛会飞到村里230多亩的沙洲上,栖息、繁衍。
护鸟先护沙洲,为鸟儿建个舒适的家
喜欢与人类相邻而居、爱洗澡、对环境要求高——这是蓝冠噪鹛的习性。
沙洲紧紧依偎石门村一侧的河岸,岸边草木葱郁,成片的水稻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小山丘脚下。在沙洲北部,沿岸的草丛里藏着一排方形钢筋笼,里面放满了大石块。“这片沙洲就是蓝冠噪鹛的家。”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说。
护鸟先护沙洲。曾经,沙洲面积被水冲得越来越小。张凤莺说:“我们请来南京大学的专家支招,用钢筋石笼加固堤岸,并在岸边铺鹅卵石。”
村民陈社泉记得,好几年前下了一场雨,沙洲上有树倒了,鸟窝也掉了下来,不见鸟儿的影子。好在几天后,蓝冠噪鹛又飞了回来。“再建一个家,要让蓝冠噪鹛住得更好、吃得更好!”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话让陈社泉心安。
地上种植枫杨、樟树、水杉、竹子、美人蕉等乡土植物,水下种芦荻等水生植物,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以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几年前,一名观鸟员看到几只蓝冠噪鹛在村里啄食柿子,张凤莺听说后灵机一动:“原来它们是杂食鸟类,好说!”来年就种下不少柿子树和草莓。
当下,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同步推进整体生态修复。今年,婺源县制定蓝冠噪鹛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计划5年内新增蓝冠噪鹛适生面积9000亩。
推行生态补偿,让鸟儿安全自在栖息
村民打心眼里爱鸟不假,但在村里的生产生活和保护鸟儿之间也曾有过权衡和取舍。
2019年4月底的一天,负责护鸟工作不久的张凤莺发现,沙洲上,蓝冠噪鹛和鸡都在地上找虫子吃。
沙洲上一二十个鸡棚,少说也有两三百只鸡,会与蓝冠噪鹛争抢食物。当年5月初,张凤莺就与村委会商量,着手拆掉鸡棚,另划养鸡区域。
“护鸟归护鸟,怎么鸡都不让养了?”部分村民“不买账”,张凤莺听到不少抱怨。沙洲上还有几块茶园、菜地,村民们需要管理养护,也会干扰蓝冠噪鹛栖息。
2024年,婺源县林业局在石门村推行“政府付费买生态”,婺源县自然资源局颁发了自然保护地地役权登记证。村民们得到生态补偿金,停止在沙洲上的耕作、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
沙洲回归自然,蓝冠噪鹛“家族”不断壮大。张凤莺说:“婺源蓝冠噪鹛野生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5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600多只。”
发展生态旅游,人鸟和谐带动增收致富
爱鸟亭、安鹛百货店、蓝冠噪鹛墙绘……如今的石门村,爱鸟氛围日益浓厚,蓝冠噪鹛元素满满。
正值暑假,几名家长把手机镜头对准树梢,拉近画面,两只蓝冠噪鹛越来越清晰,一旁的孩子们围上来,“头顶蓝羽毛,肚子黄羽毛,真漂亮!”
蓝冠噪鹛多了,来石门村的人也多了——去年,全村接待游客数量达65万人次。
“石门村能‘火’起来,靠的就是蓝冠噪鹛这群‘宝贝疙瘩’!”王村党支部书记俞志金说。
人鸟不相扰,游客全年不得进入沙洲。每年4月至7月的蓝冠噪鹛繁殖期,还要关闭石门村一侧的河岸步道。
“蓝冠噪鹛繁殖期那4个月,村里也有的看!”张凤莺说,“村里还有蓝冠噪鹛科普馆和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游客可以在科普馆‘听声辨鸟’单元参与答题互动,体验感满满。去年,科普馆和研学基地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
村民许美玲以前在县城开餐厅,去年5月回到村里,把家里的老宅改造成民宿,“开业以来营收额超70万元。”
“2023年初,村里只有几家民宿,现在有36家。”俞志金说,“村委会统一规划了12个摊位,供村民出售本地特产,去年全村人均增收3.6万元。”
石门村对面,月亮湾景区项目正加紧施工。项目负责人王应新介绍:“村委会与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竹筏公司,聘请45名村民做筏工,村民还能参与分红。”
在研学基地的橱窗里,印有蓝冠噪鹛形象的书包、水杯、帽子等文创产品即将开售,张凤莺感慨:“创收是一方面,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蓝冠噪鹛,喜爱它们,保护它们。”
依托珍稀鸟类资源,婺源县打造110公里“翼境婺源”观鸟长廊,开辟10个生态观鸟示范基地,去年接待观鸟游客超100万人次,经济效益超1亿元。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1日 13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