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天津大学——

锚定兴学强国 胸怀国之大者

本报记者 武卫政 武少民 靳 博

2025年09月30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漫步于修葺一新的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百卅风华呈现眼前。

  从早期仿照美国大学模式,到上世纪20年代向欧洲学习,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所始建于1895年的高等院校,始终践行“兴学强国”使命,完整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时代新征程,即将迎来130周年校庆的天津大学,更加坚定地走好自主人才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践行使命担当。

  兴学强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初秋,青海察尔汗盐湖波光粼粼。天津大学教授龚俊波多次踏上这片银色盐田,“我们正在为盐湖资源开发探索绿色智能新方案。”

  天津大学与盐湖的缘分,已经持续了数十年。

  上世纪,我国钾肥严重依赖进口。天津大学担负起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从盐湖的光卤石中提取出中国稀缺的钾肥。而今,天津大学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粮食安全、新能源和高端轻金属材料等领域深度合作。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为强国而生,是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的诞生基因。

  从建立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到设计建设钱塘江大桥,北洋大学创建之初,即设置工程、矿冶、机械、律例4个学科,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人才,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创立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学子投身各大行业领域,在建设祖国的长征大道上奋勇迈进。

  响应国家号召,学校设班培养石油工业人才。1951届毕业生王炳诚转战七大油田,参加4次石油会战。雕塑群像《冰塔冰人》,以包括他在内的石油工人为原型,在新疆克拉玛依博物馆内熠熠生辉。

  从“六五”到“十二五”,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带领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及支撑计划项目,使我国工业结晶研发跻身世界前沿,让“中国结晶”一次次改写世界结晶产业格局。

  新时代,天津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挺进陆海空更深处。

  下研大地——刚刚落幕的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作为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吸引了一些政要前来参观。自2024年11月投入运行以来,其在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开展了多项测试,筑牢防灾抗灾屏障。

  上揽星河——天津大学激光精密测量技术助力“祝融号”火星车探秘宇宙,多个学科参与协助“天问”“玉兔”着陆、巡视和科学探测……

  面向深海——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海燕”谱系化水下滑翔机,保持着下潜深度10619米的世界纪录。“海燕”项目起步于2002年,“是‘国家需要’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一直支撑着团队。”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王延辉说。

  面向未来,为强国建设培养人才

  走近大科学装置,纵情山海之间,天津大学着力打造生动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

  新时代,天津大学积极研判未来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近日,化工学院大一新生报到后,迅速进入“备考”状态,为参加录取率约为10%的领军班摩拳擦掌。

  化工学院于2018年开辟教学“试验田”,打通3个本科专业,构建多学科、国际化与工程教育融合的培养体系,为每名领军班学生配备杰出科学家导师。领军班学生可提前1至2年完成本科及硕士课程学习,参与企业实践、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海外研学。

  作为全国新工科建设组长单位,天津大学迭代升级新工科方案,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AI+新材料”“AI+智慧水利”“智能医学”……9月初,天津大学选课系统“上新”,首批16个微专业供本科生选择。聚焦国家需求和未来趋势,天津大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学科深度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回溯上世纪80年代,李曙森、史绍熙、吴咏诗3位掌校人接力思索“大学何为”。“要在中国加速建设一批重点大学。”李曙森等4位高校名誉校长共同起草的建议书,成为“985工程”“211工程”的先导。

  “我们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表示,“我们的学生要成为适应未来、引领未来、开启未来的人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敢为人先,探路科教创新无人区

  在超净工作台前,博士生勇彤升手持移液器,将基因片段等“零部件”有机组合在一起,对生命体进行设计改造,犹如在施展生命“魔法”。

  合成生物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经过十几年培育,天津大学成立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并于今秋迎来首批新生。

  “合成生物是面向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天津大学合成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元英进说,“我们要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天津大学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探路“无人区”,在科教创新的坐标中校准航向。

  今年初,我国第一批非遗学硕士研究生从天津大学毕业。“要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具有文化责任的非遗保护人才来。”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推动非遗从抢救性保护到科学性传承,创立了我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

  敢为人先的脚步驰而不息。

  不久前,胡文彬、韩晓鹏教授团队与合作者研发出革命性的“离域化”电解液,让“一克电池飞一公里”。该技术已率先在我国3款型号的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上实现实装应用。

  “脑机接口是一场未来变革。”天津大学教授明东说。一年前,天津大学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培育出类人大脑器官,并成功将其与机器人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相连。这一融合了医学与工学的创新科技,有望为脑损伤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天津大学深耕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向着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前沿进发。学校设立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方向本科班,并推动医学、工学、计算机和认知科学交叉培养,打通“科技链”和“人才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津大学将牢牢把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说。

  锚定兴学强国,胸怀国之大者,坚守“实事求是”校训,天津大学奋力书写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答卷。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30日 04 版)

(责编:彭晓玲、彭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